最近漂鳥營好像又紅起來,去年底參加後投過一篇文章給青芽兒,不知道付梓沒。

貼出來湊個熱鬧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已經答應阿偉要記錄這次參加漂鳥營的心得,也覺得該在這個活動步入尾聲時記上一筆(明年起將由各縣農會決定是否自行辦理),但真是千頭萬緒,不知如何有條有理。

漂鳥營,每年每期奔赴各地的二十隻漂鳥,到今年底我參與的最後一期也該有20*8期*8區*3年=3840人了。(一開始沒有限制每人僅得參加一次,聽說也有頻頻報名玩遍各區的)

聽聞漂鳥名號已久,沒聽過什麼好話,月初去阿里山參觀時提到將赴漂鳥,前輩也是不以為然嗤之以鼻的神色。走過這三日花蓮農改場漂鳥體驗營緊密行程,我卻要說,農委會辦這活動還是不錯地,雖然有許多看不順眼的地方,但與十九位同伴相處下來,便想起還是有很多都市人與自己入農前一樣,沒摸過泥土、沒想過玉米長在哪裡,也許抱著歸農的嚮往但不知如何到達。同伴中有已經在光復買地蓋房子築自給自足的夢,也有喜愛東部許願四十歲後要拋下都市繁華進駐山海之間。即使不盡完美,漂鳥營總是讓許多人開了眼界,之後會怎樣前進,就看各人造化了。

而三天下來,原本抱著偏見的我倒獲得很多刺激和啟發;自己會入農完全是理想主義,嚮往的是自給自足的家庭式小農,最好還有很多同伴集村生產、換工合作,什麼都自己來;這樣一個直接依靠土地生存的團體在遭遇威脅時(如核廢料、挖砂開礦、水庫高速公路等),也具有積極抵抗的力量、與不被官府財團收買的韌性;而透過與消費者直接溝通建立的連帶,也成為擴散抵抗力量的最佳媒介(天哪真是太美好太夢幻了)。

理所當然,在漂鳥營看不到我的理想典範(恐怕也還不存在),而是均衡多樣地展現農委會戮力推行的樣本模範:小地主大佃農的大規模有機農業(志學農場)、脫離生產的觀光休閒農業(欣綠農園)、高附加價值的茶葉咖啡與花卉(嘉茗茶園、東昇茶行、鬱金香花園),以及養殖和大規模加工的健康飲品(立川魚場)。喔,還有財團玩票的動物園畜牧業(兆豐農場)。



DSCN8143.JPG在志學體驗種南瓜

接待我們的農場主人大多是已有多年經驗、認真專注的農民,譬如嘉茗茶園發明蜜香紅茶的神農夫婦,或是志學農場連虧五年尚未打平的陳場長;但往往許多細節都還是讓我多想了幾下,譬如幾乎所有農場都與農會、農改場或其他政府機關維持相當好的關係,因此透過各種計畫、補助得到許多資源,如拿各種計畫的志學(即使如此還是虧本)、如多台機器都貼著鄉農會補助的嘉茗、或私地公設的欣綠農園(十五年後政府建造的硬體歸地主所有)。當然政府要發展農業本來就該投注資源,至於其中的分配規則我道行太淺並不瞭解。

拉哩拉雜沒什麼重點,這趟漂鳥行挑戰許多我原本的觀點,答案恐怕還是得在未來的實踐中找尋。

初鹿一塊一甲二的旱地,蘭香阿姨跟我合著租了(她七我五),部分是為阻止魯莽的我攬下負荷不了的大攤子。蘭香阿姨出門去,剩菜鳥一隻扛下整地撒綠肥的重責大任;找種子就花不少腦筋,問來問去十幾天終於有著落,下一步就是連絡代耕的師傅整地,這該是我入農的第一個關卡,練膽識練台語練抬槓交陪,不論如何比漂來漂去光看不做過癮多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ilv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